萍乡卫生职业学院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发布者:办公室发布时间:2021-07-20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以及《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赣府发〔2020〕16号)精神,结合《萍乡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实施方案》,根据学院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承接的具体任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国、江西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提升学院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形成产教融合新模式,打造共享教学资源,提质学生就业创业,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医药卫生技能人才支撑。

二、建设基础

学院设有护理、助产、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健康管理、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13个专业,占地面积800亩,建筑面积21.82万平方米。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体检中心、VR/AR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实训场馆一应俱全,远程医学教学系统可与南昌大学二附院、萍乡市人民医院手术室进行实时视频连线教学;建有数字图书系统、电子阅览系统、期刊资源系统等各种数字应用资源,拥有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学院现有在校学生5455人,教职工324人,专任教师268人,其中正高、副高职称5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1人,“双师型”教师97人。其中教师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174人次;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技能竞赛中获奖。教师科研成果丰硕,共发表论文311篇,核心9篇,SCI1篇;主编、参编教材人36本,专利76项,省市级课题结题44项。 学院长期承担萍乡市卫生系统职业资格考试考点办;2019年,学院成功承办了第六届全国职业院校检验技能大赛,并在其中取得了9个一等奖的好成绩。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欧阳能太教授合作,建立了肿瘤研究实验室;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细胞分子诊断中心开展了深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萍乡市人民医院、爱顿医疗口腔集团、楚豫生物、江西益丰大药房等企事业单位推进校(医)企合作项目;学院有校外实习就业基地120个,并与美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依托线上就业服务平台,结合线下专题招聘,为学生全方位多渠道提供就业服务。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建设了“杏林青年”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在第六届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多个奖项。学院坚持内涵发展建设,以“思政为魂、质量为先、服务为本、改革为要”为宗旨,积极探索和改革专业建设模式,高位推进学院发展。  

三、建设目标

(一)建设成赣西地区医药卫生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地。学院以医药卫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医药卫生技能人才。  

(二)建成职业院校培根铸魂的育人示范基地。充分利用萍乡的红色教育资源,探索建立一整套适应学院学生和教师的红色文化传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推进思政课创新和红色基因传承,打造德技并修的医药卫生技能人才。

(三)建设1所占地60000平方米500张病床的科教研习三级综合基层医院。通过开展师资双向流动,共同承担教学、科研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萍乡市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医药卫生教育和医疗服务,促进萍乡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四)建立健康养老研究中心,探索养老服务“萍乡模式”,促进养老产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快速发展。

四、具体任务和举措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1.培育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打造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

积极对接国内高校及重点马院,每年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学院党群人员、思政教师、辅导员等前往集中培训,积极参加国培、省培项目中思政内容的网络学习,夯实增强思政工作理论功底;建立常态化教师社会实践机制,组织教师参加国情考察、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咨询服务等,丰富阅历,深化理论认知,把实践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的鲜活素材;出台激励措施,鼓励思政课教师报考马哲类、思政类研究生,提升学历及其专业素养。三年内培养10-20名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思政教师的硕士比例达到50%。  

组建1-2支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并争取至少1支全省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打造探究式专题教学与“头脑风暴式”讨论教学模式为重点,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鼓励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深入系部,对接专业,指导专业课程思政内容有效渗入,推动课程思政的供给侧改革,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

2.打造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凝炼德育特色案例

全力打造“红医精神”特色品牌,探索以思政课为主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以党建主题活动为平台、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立体化思政育人新模式。实行“模块化、专题化、多师轮转”的理论教学,积极开拓思想政治课的实践基地,深挖我市红色教育文化,打造形式活泼、内容丰盛、认知有效的思想政治课示范课,以《思修》《毛概》《红色文化》三门课程为载体,结合学院实际,创新编写特色思想政治课教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提炼与总结,凝练一批有特色、有深度、可推广的德育教学案例。

3.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所有学科所有专业中全面开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向,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政治资源,发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用。在课程思政的内容选择和教学模式上深入研究,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形成专业课程协同育人。针对医学生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精神深入融合,以立德树人、提升医学人文精神为目标,思政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相互渗透,同向同行,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每个专业、课堂、实训实践当中,拓展医学生的知识视域、让思想理论入脑入心。每年每个专业推进1门课程思政课,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案例,突出课程思政教育成果,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

4.建设名班主任工作室

制定《萍乡卫生职业学院名班主任工作室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2)》、《班主任个人发展规划》和《班主任学年工作计划》,以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班级管理能力与理论水平为出发点开展具体工作。以读书活动、行动研究、课题研究、个人自主研习、团队合作研修为主要手段,指导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学生行为习惯培养、问题学生个案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等方面。邀请专家学者辅导,借鉴其他工作室的运作经验,打造“1+1”模式,即专家工作室与名班主任工作室合力,达到引领、示范作用。争取2021年底建成1-2个名班主任工作室,2022年底建成2-5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充分发挥名班主任的辐射与示范作用。

(二)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教学质量,打造高水平优质专业

5.打造建设省域高水平专业群

以专业为抓手,以对应的岗位标准与职责为目标,如与临床一线、养老机构、育婴产业、康复保健行业等相关行业对接,建立教学资源库。积极组织团队教师参加省级及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不断提高专业团队素养,建立高水平专业团队,鼓励团队积极申报省级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努力打造国家级重点专业。同时建立校级竞赛制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技能竞赛并争取进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获奖,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逐渐完善相关专业的实训教学条件,争取承办更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建立校级质量年报告制度,连续发布《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力争2021年培育2-3个高水平专业群, 2022年建成1-2个省域高水平专业群,打造五育并举,德技双馨的高水平职业院校。

6.打造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驱动教学改革。通过调研,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资源、创新课程内容,完善评价体系;以毕业生与医(企)实现“无缝对接”为目标,按照“分析职业岗位能力-确定课程目标-选取教学内容-组织和实施教学-检查与反馈”的流程再造课堂。开展项目驱动、任务分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从教师“有什么”到学生“要什么”、教师“教什么”到学生“会什么”、教师“评什么”到学生“成什么”的转变,加强理实一体教学,联合教材改革,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打造没有墙壁、没有理论式书本的课堂,合力开辟课堂、人才、技术、市场四个新高地、新空间,打造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探索形成适合职业院校教育的新型课堂模式。

7.打造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把建设和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着力提升学院教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按照江西省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相关要求,采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及专项资金投入,以课程为管理对象,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建设工作,责权利三者相结合,实行中期检查、淘汰和终期评估验收管理模式。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对课程建设工作要有明晰的构想,要按照课程建设申请书中制订的建设目标、内容、日程安排、经费使用计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保证所定建设目标如期保质完成。每年每系部打造1—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经校内评选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的申报。

8.建设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根据国家虚拟仿真基地建设标准,引进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技术(MR)、药品生产GMP等尖端技术和设备,每年至少打造3—5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提供全方位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同时开展科学研究与形象展示的立体化虚拟现实教育应用解决方案,参评省级虚拟仿真教学基础。

(三)深化产教合作校企融合

9.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通过要素创新,依托专业的优势,打破边界,搭建教育供给侧和教育需求侧双平台,吸引企业项目,进而培养人才;建设“校企合作工作室”,校企合作工作室由专任教师与医(企)专家组成,采取医(企)化运营模式,积极与医(企)深度合作,依托工作室和医(企)开展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对接科室(部门),开展专科教学。校企合作工作室以培养学生为中心,根据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专科化课程,承担科室(部门)课程教学。构建“学校课程 + 医(企)课程”双线交织的课程体系。

医(企)深度参与专业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医(企)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以“工学循环”教学模式,以医(企)为载体,根据医(企)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学习,弹性化地安排课堂教学,采用校内学习与医(企)顶岗双向循环的教学模式,学、做结合,相互促进与启发,提升学习成就感,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探索把校内资源尽可能向社会和企业开放,以能够获得的外部资源来配置内部资源。提高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多元化产教融合模式,力争2022年底,建设完成护理、药学、检验等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0.编写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专业对接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地编写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在课程开发、实习就业方面合作。学校以既有专业为基础,通过调整优化,对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重构课程体系,对接新职业岗位需求,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和标准,实施三教改革。通过编写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加强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革,重塑专业课程体系,适应新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新要求。选聘医(企)相关专家及教学专家,组建教材改革专家评审会,系部每年开发不少于1门课程的活页式教材,由教材改革专家评审会进行评定,申报省级、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11.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现有校企合作的企业中遴选一批有实力、有意愿、有条件的合作企业作为承担教师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基地。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明确各方职责,指导基地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日常管理、下达任务并实施监督;系部具体承担、实施校内培训任务,指定专人负责;医(企)具体承担、实施培训任务,安排专家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建立“学院-系部-医(企)”三方管理体制。制定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培训标准,确定培养培训课程、编制培养培训教材、聘用培养培训师资、安排培养培训时间及方式、组织培养培训考核。由系部组建相关的“双师型”技术研发团队,具体内容由校企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并制定研发任务、计划及考核形式,建立培训基地的同时,鼓励创新、引导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12.师资引进及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制定《萍乡卫生职业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各项政策措施,用制度保障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教师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红色教育、访贫解困、农耕义诊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发掘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术性、职业性和师范性有机结合。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医院、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13.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

    坚持以突出师德师风高尚、教育教学一流、科研贡献显著综合表现为原则,采取对外引进、对内培育方针,完善高层次人才及高技能型人才引进激励机制,依托学院“512”工程,有计划、分层次,阶梯式培育,每年培养不少于5名教学名师,10名骨干教师,按照培育目标类别及遴选条件,严格选拔,优中选优,校内公示,省厅推荐,给予遴选省级教学名师及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和大力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培训研修、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考察学习、资源开发及成果推广等,使其成为国家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14.打造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三教”改革为抓手,在三年内建设不少于5个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并建成2-3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创新团队领头人由学科专业带头人或教学名师担任,要求组员构架合理,分工明确,优势突出,以课程体系为纽带,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示范性作用,加快专业建设,推进教材、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鼓励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对教学团队进行项目管理,积极组织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高质量教材开发、优秀教学成果申报等工作,并周期性检查及验收评估,凝聚全院力量打造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15.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选派一大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

大力推动教学发展及专业化建设,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院常态化开展教师培训项目,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操交错,以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加大培训力度也是培育和打造教学名师及教学创新团队的重要手段,学院将积极推进教学名师及教学创新团队境外进修学习、调研考察,每年选派2-3个教学名师及教学创新团队出国研修访学,加强与国外的教育机构及医疗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有效利用境外优质教育、科研资源,提高人才培育质量,扩大创新人才的国际视野,逐渐形成国内外开放合作新机制,促进学院办学的国际化进程,为后续人才储备奠定基础。

(五)强化职业学校的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

16.建设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

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开放的继续教育服务平台,强化服务至上的理念,抓好继续教育的文化品牌,促进社会各界的联合与合作,利用各种有益有利资源注入成人学习实践,以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依托学院系部师资队伍,积极主动承担相关专业培训项目,做大做强全市养老护理员、红十字会急救护理员、育婴员、保育员、催乳师培训等,更好服务学生及本地创业培训,建设有影响力的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

17.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

    本着全面、系统、科学的原则,结合学院实际,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培养培训模式,加大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积极推进老年照护、失智老年照护、母婴护理、幼儿照护、儿童保健与健康管理、产后康复、医养照护、家庭保健按摩、老年康体指导、皮肤护理、老年慢病膳食调理、芳香疗法等项目的申报,逐步扩充1+X证书的种类,增加获得1+x证书的学生人数,并将1+X证书标准融入课堂教学,以1+X标准作为学生培养的目标之一,以具备1+X证书能力作为评价学生主要标准,让1+X证书制度在学院各系部全面落地,实现以1+X证书引导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培养市场需要,推进专业建设。

18.承担更多培训任务,实现优质职业学校年职业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

切实将职业培训摆在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培训绩效考核体系,将培训情况作为工作能力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培训资源建设上要求政行企校紧密合作,共同建设培训资源开发中心、开发重点项目和培训课程资源包;开发数字化培训资源,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培训模式上探索推行“互联网+培训”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培训送到家门口。师资队伍建设强调要落实教师到医院(企业)研修锻炼制度,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一大批能驾驭学校、医院(企业)“两个讲台”,适应“双岗”需要的专业教师;鼓励职业院校聘请劳动模范、医院(企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开展社会培训,带动本校专任教师水平提高。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强调按照培训项目与产业需求对接、培训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培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多方合作共建标准化实训基地。

(六)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19.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

学院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有关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提升校园信息化整体水平,促进新形势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注重硬件支撑环境和软件应用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院信息化水平和全校师生的信息化素养。构建立体的网络安全保护机制,完善虚拟化安全、舆情监控等措施,新增上网行为管理、日志审计、下一代防火墙、防病毒网关等网络安全产品,对学院互联网平台提供全面保护;新增2个300台电脑的教学机房和2个语音机房;推进视频监控2期建设和三网融合建设;搭建三大基础平台及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招生迎新系统等相关应用,为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打好基础,从而带动信息化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