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者:临床医学系发布时间:2022-06-20




萍乡卫生职业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专业名称

临床医学(520101K)

  1. 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专)毕业生

  1. 基本修业年限

1.学    制:三年

2.学习形式: 全日制

  1. 职业面向

1 职业岗位

所属专业大类(代码)

所属专业类(代码)

对应行业

(代码)

主要职业类别(代码)

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

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

证书举例

医药卫生大类

52

临床医学类

5201

卫生

84

全科医生

2-05-01-19

乡村医生

2-05-09-00

临床医疗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医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

乡村医生

初始岗位: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等基层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

发展岗位:各级综合性或专科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医疗相关行业工作。

岗位晋升:依次为助理医师、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1.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农村卫生站、多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培养热爱医学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具备“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管理和康复指导”、“农村紧急病情处理”、“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教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与指导”等能力,能胜任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临床全科医生岗位,具有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知识技能结构、临床诊疗技能和全科医疗理念的、有终身发展潜力的技能型专门临床医学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5)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愿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和文化价值。

3)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超出自己的业务能力而不能有效安全处理的医疗活动,主动寻求帮助。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4)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充分认识到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5)尊重同仁,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观念。

2、人文素质与身心素质(5)

1)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有能力理解历史、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知识等。

2)理解人文思想,并应用于医疗活动中;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医疗活动中遵循人文精神。

3)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和文化价值。

4)树立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辖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理念。

5)德智体美综合发展,身心健康。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3、专业知识(12)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够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功能和心理状态。

3)掌握生命各阶段常见健康问题、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精神疾病)的原因,充分认识环境、社会行为、心理等因素对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4)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处理原则。

5)掌握常见基本急症的诊断、急救处理原则。

6)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7)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全科医疗的基本原则与服务模式和全科医师的临床诊疗策略。

8)掌握重点人群的保健与康复知识,掌握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9)掌握个人和群体常见健康问题的识别、预防和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基层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的相关知识。

10)掌握流行病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1)掌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内容与处理原则。

12)掌握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原则。

4、专业能力(11)

1)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2)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能力。

3)较好的临床思维和初步的全科医疗思维能力。

4)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

5)常见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6)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进行临床问题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7)从事基层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对慢性病患者、重点人群等进行综合、连续性保健、康复的服务能力,开展个体、群体预防和健康教育的能力。

8)良好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的能力;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

9)团队协作的能力。

10)初步收集、利用和分析卫生相关信息的科研能力,能用一门外语获取知识的能力。

11)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 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总结提升卫生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进一步探索“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个对准”(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实践、对准德育抓素质)。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融合,凸显“综合素质高、医学基础宽、专业知识够用、实践技能实用”的专业特色,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群及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进一步完善“一条主线、两个真实、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即以临床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模拟真实和临床真实,教、学、做融为一体。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一致,形成人才培养过程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业岗位需求“三贴近”:一是教学内容贴近,学院选择与医院合作,将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优秀医师聘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承担专业课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岗位需求紧密融合。二是实践教学贴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工作任务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学生通过见习及实习,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未来岗位将要面对的病例,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促使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贴近。三是职业环境贴近,学生在基层医院实践过程中,经过对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的了解,熟悉基层医疗机构的职业环境,为就业后能适应基层医疗条件,更好地与服务人群进行有效的沟通并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二)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流程
按照“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建设思路,与各级医院进一步加强合作。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职业思维能力与完成临床实践工作任务的全面发展能力。成立临床医学专业“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校院合作,定期召开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工作会议,探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专业发展路子,完善校院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适应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防治结合型、初级医学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将以临床综合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深化“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模拟临床医师岗位工作流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教学与临床岗位工作对接。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教学与自主学习一体化,能力训练与思维训练一体化,达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培养学生熟练的临床技能和未来专业发展潜力,使学生掌握适应基层医疗岗位需要的临床常用诊疗技术,学会运用新的医学模式和服务理念进行临床思维和指导医疗实践,毕业后能够在基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1.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

1、课程设计思路  以岗位能力和执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课程项目的设计立足基层全科医生职业要求,把现实中的工作领域的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临床医学专业医疗、保健、公共卫生管理三个主要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标准融入课程教学过程,突出职业性、实用性,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密切对接的“三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的课程体系。

2、实践教学设计  通过仿真实训与真实案例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乡村医生岗位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和执业助理医师标准的需要,经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在学校建设仿真实训中心,设计相关基层卫生工作场景,结合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社区见习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在进附属医院、进临床、进社区等各个阶段都设置综合考核,组织真实的床边考核,现场病史书写等考核,即有效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为学生适应今后的执业助理考试环境打基础。

3、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作为全科医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能力外,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及为人民服务关爱病人的意识都是必备的职业素养。采用多手段联合应用的模式,如案例教学、床边教学等方式,将职业素养的培育慢慢渗透于课程体系中,从入学开始到毕业前病人床旁实习,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全程。

4、课程设置依据

(1)依据国家卫健委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设置导向。

(2)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医药卫生大类(临床医学专业)》做为本课程体系的参考。

(3)根据学院医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意见,结合临床实际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反复修订。

(二)、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就业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医生岗位,其主要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岗位核心能力和主要对应课程见下表(表2)。

2 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表

主要职业岗位

典型工作任务

岗位核心能力

主要对应课程

医疗

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急危重症的初步救治与转送。

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独立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

对常见急危重症的初步救治与转送的能力;

人际沟通、社会适应和团队协作能力。

医学伦理学

诊断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眼耳鼻喉口腔科学

急诊医学

传染病学

预防医学

康复医学

中医学概论

保健

不同年龄人群的保健;

亚健康人群的保健;

妇女保健;

流行病学调查、卫生统计分析;

常见致残疾病进行康复诊断、治疗及管理;

计划生育基本政策的宣传、技术咨询和指导等。

对不同人群进行检测、保健指导的能力;

流行病学调查、卫生统计分析能力;

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对常见致残疾病进行康复诊断、治疗及管理的能力;

计划生育基本政策的宣传、技术咨询和指导等的能力。

医学伦理学

诊断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中医学概论

全科医学导论

预防医学

康复医学

公共卫生管理

管理居民健康档案;

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计划免疫、预防接种;

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处理;

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防治、综合监控及管理;

流行病学调查及卫生统计分析。

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的能力;

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独立进行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进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的能力;

对常见传染病及主要慢性非传染疾病的防治、综合监控及管理能力;

流行病学调查、卫生统计分析能力;

对居民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

良好人际沟通、社会适应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信息技术

医学文献检索

医学伦理学

预防医学

全科医学导论

诊断学

内科学

外科学

妇产科学

儿科学

眼耳鼻喉口腔科学

传染病学

急诊医学

(三)、课程结构与核心课程

1)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表3)。公共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课程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法律意识,贯穿三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学习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临床医学奠定基础。专业技术模块课程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针对性、实用性,突出急救与转送、计划生育指导、基层适宜中医药技术等技能,相关内容在急诊医学、妇产科学、基层医疗中医药及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予以加强;实践教学贯穿于三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毕业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学习、巩固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基本技能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综合性训练的重要阶段。  

2)核心课程


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是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概论